正常出汗,具有調節體溫、滋潤皮膚的作用。出汗可以揮發人體內的熱量,保持體溫的相對穩定和各組織器官的正常活動。
出汗是一種有著獨特意義的健康活動,出汗意味著免疫系統的更新、毒素的排出和體溫的調節。古代,在對出汗的生物化學機理還不清楚的情況下,人們就已經認識到出汗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了。
但如果出汗的方式,汗液的量、色和氣味發生改變,則可作為某些疾病的一種前兆,應引起重視。
出汗就如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所蒸發的水分一樣,是一種生理現象。在人的身上有兩種汗腺:分佈在腋窩等處的大汗腺和遍佈全身的小汗腺。當氣溫或體溫升高時,人體通過這些汗腺蒸發出來的水分就是汗液。人身上的小汗腺約有200~500萬個,平均一個指頭大小的皮膚就有120個,前額、鼻尖等部位的汗腺達180個以上,所以這些部位出的汗也就比較多,有時還能形成汗珠兒。
汗液是無色透明的,其中水分占99%以上。一般情況下,汗液主要是通過小汗腺分泌的,並且參與分泌活動的汗腺不多,排出的汗液也少到不易被人覺察,這種現象叫做不顯性出汗。一個人一天一夜所發生的不顯性出汗約為500~700毫升,而劇烈運動或在高溫環境中工作的人,每小時可排汗1 000~3 000毫升,當然這種情況就是顯性出汗了。由於人每天的不顯性出汗就有500毫升以上,如果活動量增加,排汗就更多。這也是為什麼有的人每天喝水不少而排尿不多的主要原因。
汗本無臭味,只是滯留皮膚和衣服上,成分分解後又未及時清潔才有了臭味。若清潔後仍奇臭不止,必是頂漿分泌腺分泌過盛而引起的孤臭,應及時就診才是。
由於驚嚇或者其他精神因素,會引起交感神經興奮,從而使額部、腋部、手掌、腳掌等處大量出汗。吃辛辣、熱燙的食物會大汗淋漓,在醫學上叫味覺性出汗,這是因為口腔黏膜、舌頭等處的神經末梢和味覺器官受到刺激的緣故。
正常出汗,具有調節體溫、滋潤皮膚的作用。出汗可以揮發人體內的熱量,保持體溫的相對穩定和各組織器官的正常活動。在炎熱的夏天,大量出汗可以降低體溫,防止中暑,而冬天出汗較少,揮發的熱量也就少,可以防止因體溫降低而感到寒冷。同時,汗液中的乳酸能夠軟化皮膚角質層、抑制細菌生長,防止某些皮膚疾病的發生。由於出汗能排出部分尿素,所以對腎功能衰竭者還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。但如果排汗過多,就會影響體內的水分和鹽類的平衡。我們看到運動員在比賽後,都要喝些淡鹽水或含鹽飲料,就是為了及時補充水分和鹽類。
正常出汗對身體健康是有益的,但是,汗出得異常不是好事,可能提示某些疾病的發生。
1、多汗
有的人特別能出汗,即使在冬季,手腳也總是濕乎乎的。這是一種病態,有研究稱,多汗症可能和基因有關。
2、無汗
又稱閉汗,是指汗腺減少或機體不產生汗液,身體局部或全身少汗或完全不出汗。患者某些部位或全身皮膚非常乾燥,他們多半曾患有皮膚病(如銀屑病、硬皮病等),令毛孔閉塞,以致無汗。另外,若身體新陳代謝紊亂,亦可能會無汗。老人活動量減少,汗腺萎縮,排汗較少。
3、自汗
即平時容易出汗,活動後更厲害,常伴有精神疲憊、肢體乏力、氣短怕風等症狀,這多半因為衛氣虛弱、體表不固所致,應益氣固表。
4、 盜汗
即入睡後出汗,醒來就汗止,常常伴有五心煩熱、兩顴潮紅、失眠、口乾咽燥等症狀,大多是由於陰虛內熱、陰津外泄而出汗,應滋陰清熱。
5、冷汗
指畏寒、肢冷而出汗。汗前並不發熱,口不渴,常伴有精神不振、面色蒼白、大便稀溏、小便清長、脈遲沉、舌淡等寒症表現。多因平素陽虛、衛氣不足所致,也可因受驚嚇引起。
6、戰汗
即全身戰慄後汗出,是熱性病過程中正邪抗爭的一種表現。如戰汗後熱退,脈靜身涼,表示邪去正安,元氣恢復,是一種好現象。若汗出後四肢厥冷、煩躁不安,表示正不勝邪,正氣隨著虛弱下去,則是危重症候。戰汗多見於各種傳染病的初、中期。
7、黏汗
汁出粘膩,發稠發熱,系重感冒或其他病症高燒,服用解熱退燒藥後的一種病汗。此種汗表明身體濕熱不清,需通腠理、祛濕熱,方可痊癒。
8、黃汗
汁色變黃,似黃裱紙色,多因大汗後冷水沖浴,寒濕之邪入內,或因寒濕鬱結肌膚腠理之間,導致汗液疏泄失常,汗中尿素等含量增多。
9、血汗
汗液淡紅,如洗肉水樣。中醫認為,凡氣血、陰陽偏盛或偏衰,肝火旺盛和陽衰不能固表者每致汗液變紅。現代醫學認為和內分泌功能紊亂有一定關係。
10、鼻汗
每在情緒激動、精神緊張、工作勞累、講話過多時排汗,汗液自鼻樑及鼻翼兩側滲出,緩緩淌下,汗珠晶瑩可見。病變多為肺氣宣蕭失常,見於肺虛病人。
11、頭汗
以頭面部出汗為多,是肝胃有熱及氣虛所致。若兼有四肢發冷、氣短,多為陽氣虛。重病患者若突然額頭大汗,則是病危警告。現代醫學發現,突然間一側額頭出汗,多是頸部交感神經受刺激,可能患有動脈瘤。
12、偏汗
俗稱“半身汗”。它見於左側或右側,上半身或下半身。皆為風痰或風濕之邪阻滯經脈,或營衛不周,或氣血不和所致。多見於風濕或偏癱患者。若老人出偏汗可能為中風先兆。
13、手足汗
心情緊張時會手腳出汗,而經常兩手潮濕和冰冷,則多因脾胃濕蒸,氣虛、腎虛所致。
14、額汗
出汗局限於頭額部,甚至汗如蒸籠熱氣,故有“蒸籠頭”的俗稱。中醫認為,頭為諸陽之會、精明之府。外感六淫,臟腑內傷者,均可引起頭額汗。
15、勞心汗
系指心窩部和兩乳房中間部位多汗,而其他部位無汗或出汗甚微,多因憂、思、驚、恐過分而傷及心脾所致,以致心不主血、脾不統血而胸汗涔涔。常見於勞心過度者。
16、臭汗
汗臭如狐臊氣味,夏天出汗多時味更濃烈,這是因為分佈於腋窩、腿腋等處的大汗腺分泌異常所致。多見於青、中年,女性多於男性,尤以青春期女性更多見。
17、會陰汗
汗出局限於會陰和外生殖器部位,凡濕熱下注,腎陽虛衰,均可導致會陰部有異味汗出。
18、微汗
多見於糖尿病患者,除出現“三多一少”症狀外,經常微微出汗,汗味具有芳香氣味。
19、焦味汗
汗出津津、綿綿不斷,散發出一股糊焦味或烯煤味。此症狀局限於青年男性,多見於手淫過頻或經常夢遺滑稽,又不注意清洗會陰者。
此外,高燒病人的戰汗,手術或孕婦分娩後的虛汗,生命垂危、彌留之際的脫汗,都是不同病變或不正常的奇汗。
發生上述種種汗出異常之症,不可盲目斂汗、止汗。既不要背上思想包袱,又不可掉以輕心,應以“治病必求其本”為原則,及時請醫生辨證施治,以使疾病早日康復和恢復正常的排汗功能。
在現代社會,空調器的高度發展及其應用的日益普及,加之人們的居室消費處於舒適消費階段,所以,長期處於溫度穩定環境中的人群,汗腺幾乎被閒置起來,即使到了該出汗的季節——夏季也不經常出汗,這對於健康是有害而無利的。近年來由於長期使用空調器不當而引發的“空調病”,可視作這種不利影響的初露端倪。
按照我國古代名醫張子和的學術見解:內毒外排,祛邪安正,疾病自愈。汗腺不暢就喪失了一條重要排毒管道,也就失去一道免疫防病的重要防線。夏天,汗孔開張,外來之毒易於侵入,不可不防;冬天,皮下脂肪日漸增厚,對低溫已具適應能力,一般不易受風寒侵擾。因此,從順應四季節律和生命規律出發,該出汗時就出汗。
不少人都知道,汗液中含有較多的氨化鈉,出汗多應該補充食鹽,但對出汗後應當補充鈣卻有所忽略。據有關醫學專家研究,在平時每天出汗液中丟失鈣僅15毫克,並不十分重要,但夏季高溫環境下勞作的人員,每小時汗液中丟失鈣在100毫克以上,這個量幾乎占總鈣排量的30%,很容易導致低鈣血症,表現為病人手足抽筋,肌肉抽搐,長期鈣缺乏會導致成人患軟骨病,易骨折,以及經常腰背和腿部疼痛。為了防止出汗後低血鈣,應該多吃含鈣的牛奶、乳製品、魚類、海產品及綠葉蔬菜等食物。
提示:
1、夏煉出汗後慎洗冷水澡
夏天鍛煉出汗後,不能立即洗冷水澡。這是因為夏天氣溫高,鍛煉時身體產熱增加,通過汗液蒸發及皮膚血管擴張是身體散熱的重要途徑。鍛煉剛結束時,人體仍處於代謝旺盛、產熱增加、皮膚血管擴張的狀況,這時如果立即洗冷水澡,皮膚受到冷水刺激,會通過神經反射引起皮膚血管收縮,結果可使出汗散熱受阻,反而會使散熱困難、體溫升高。同時,皮膚血流量減少使回心血量突然增加,會增加心臟負擔。
2、天熱出汗不宜猛吹電風扇
夏季天氣炎熱,人體大量出汗,如果在大汗淋漓時,猛吹電扇或立即到開空調的房間裏,則極易傷風,也叫“熱傷風”。
夏季出汗多適當吃點酸
夏季出汗多而最易丟失津液,故需適當吃酸味食物,如番茄、檸檬、草莓、烏梅、葡萄、山楂、鳳梨、芒果、獼猴桃之類,它們的酸味能斂汗止瀉祛濕,可預防流汗過多而耗氣傷陰,又能生津解渴,健胃消食。若在菜肴中加點醋,醋酸還可殺菌消毒,防止胃腸道疾病發生。將上述各種食物加以科學搭配食用,則可充分滿足心臟和脾臟對各種營養物質的需求。
本站文章部分收集來源網路、作者及網友推薦、收集、整理而來,僅供學習和研究使用。如有侵犯您的版權,請及時聯繫我們,我們將在最短的時間內給予更正。僅供參考 (請遵醫囑)